close

這學期修了一門課叫做「區域地理研究」,但是對「區域地理」到底有著甚麼樣的內涵、發問和研究內容,還是一片混沌,於是在這裡做簡單的小筆記和整理。

 

一、開學至今的筆記匯整

「區域地理(regional geography)」早期具有濃厚的實踐國家主權工具性色彩,因為有治理的需求而形成的一門學問(state craft),內容包括透過多種指標(如共同或相似的民族、文化、環境資源、生活方式)界定一個「區域(region)」內的均質性,型塑其特色並區別區域之間的差異。

區域地理學起源自18th對殖民活動的需要,其描述性的內容具有博物學、地誌(colonography)的性質,到了19th,則多見於旅行文學(travel writing)的筆法。

二、什麼是「區域地理學」

區域地理學的內容,是研究某一個特定地區地理環境特徵和發展變化,區域之間的差異和聯繫的學科。是地理學的一門分科,關心人地關係(人類活動與環境的相互作用)

三、區域地理學的發展

1940年代起的傳統區域地理學,強調發現地方上的自然環境或人文條件等事實綜合為區域地誌,關心地景再現和生活方式。

1960年代空間科學興起,關心區域的普遍性(generalization),以實證計量的方法,強調區域化(regionalization)和提出功能區(functional region)概念。

1970年代因為新自由主義(neoliberalism)興起,經濟成就導致區域差異,影響資源分配以及政府干預。1980年代來自人文主義對實證主義的批判,區域研究引入社會科學理論,而形成「新區域地理學」。新區域地理學概念之特徵,指出區域之形成來自人在空間中的「社會關係」,例如資本累積的過程、勞動的社會分工等。

1990年代則因加速的全球化現象,導致區域研究關心全球化衝擊下的經濟再結構,如勞動分工和時空收斂;以及地方、跨地和跨區域的互動和建構。

四、與我的論文對話

我的論文題目是「中興新村地景變遷的結構歷程分析」,研究的前期發問是「中興新村」具有什麼地景意涵?發生何種變遷的過程?趨動變遷的力量來自哪裡?又有何目的?

可以說, 會產生這樣有關「地景變遷」的發問,是來自中興新村原本具有的強烈地方特色所刺激。「中興新村」是國民政府在面對政治與城鄉移民人口產生之都市問題、以及內戰局勢的疏散需要下,具有創建現代化「新市鎮」的目的而打造的台灣省政府行政特區,同時也是台灣唯一一個從大尺度的城市形式到小尺度的建築類型,都徹底實踐西方規劃理論的花園城市空間。

中興新村區域特質的形成,自始就不脫人為介入和國家力量推動的色彩。在戰後仍有內戰隱憂和城市移民的疏散需求下,刻意選擇南投營盤口的貧瘠旱田作為規劃新市鎮的基地;呈現西方郊區住宅市鎮空間型態的特區意象,更獲得國家全力支持和打造;依傍虎山山麓而建的中興新村,自然環境所提供的隱蔽條件被轉化為防空優勢;實質統治範圍幾與中央重疊的省級機關,就這樣坐落在台灣中心直到精省。

精省之後,行政特區的機能淡化,曾經構成中興新村區域特色的「現代性」表現,也隨著失去昔日強而有力的管理維護能力而消佚,導致人口老化和流失、景觀欠缺維護而衰敗不振。2000年以降,為解決中興新村空間定位和發展模糊難明的困境,公私部門提出或實驗各種不同的規劃方向,直到民國97年確定「文創園區暨高等研究園區」發展政策,民國100年到101年之間,中興新村更完成「文化景觀」登錄公告,保存範圍涵蓋全區。

中興新村的區域特質正面臨被重新評價與詮釋的時機,如何理解這個過程中來自結構與能動的交互影響與型塑地景的歷程,是我的工作……

 

五、參考資料

郭大玄(2002):知識經濟時代區域地理研究,台南:台南師院學報,第35期,頁267-279

梁炳琨(2010):地理學的區域研究進展與議題、尺度分析,台北: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,第3卷第1期,頁59-94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tijum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